一、給影行者的朋友的信:
翻土立根,結點成網:誌友人「自治八樓」紀錄系列(二)
給影行者的朋友的信:
翻土立根,結點成網:誌友人「自治八樓」紀錄系列(二)
反世貿之年的創先河引介
一)多元堅守的直接行動、大台以外的可能性
2005年,香港主力處理反世貿國際性示威的大台,一開始並不主張激進路線,並在反對傳媒抹黑韓農之際,有時不自覺也說出猶如反對進取行動的言語。對此,八樓朋友故有不滿,但表達不滿之方式,卻非在大敵面前內鬥,而是直接生產和推動更多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這是部份影行者成員,當年親歷的一種[反大台霸權]的態度。
2005年的反世貿示威前,八樓舉辦了多次放映會,分享資本全球化、發展嚴重失衡導致環境破壞、貧富懸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外地較基進及多元化的反世貿抗爭,包括This is what democracy looks like ([西雅圖反世貿])及Praha 2000: World Bank IMF Under Siege([七彩布拉格之秋])等。這兩齣片的內容均是香港人未曾嘗試過的抗爭方式,包括如何在大型抗爭中,以不同方式堅持到底,不同抗爭意志和策略的人分隊向同一目標進發。相對於當時香港社會一個遊行一個行動只能有一種聲音,並且只可以相對溫和的社會行動氣氛,是一種相當新的、對多元抗爭策略和堅守態度的想像。直至當年10-11月的社運電影節(第三屆),更播放了大量相關影片,當中行政及翻譯工作何等浩翰。影行者部份成員當年親眼目睹不少看過片的朋友,在反世貿及以後的保衛天星皇后戰役中,採取了與香港以往二十年皆不同的、更進取的直接行動策略。即使沒有直接參與行動的人,也會幫忙在輿論上為進取的直接行動態度推一把。
二)行動錄像隊及通訊平台
2005年,八樓朋友亦參考了許多外地行動中草根媒體的工作,組織了[反世貿錄像游擊隊],部份後來的影行者成員亦參與其中,從中學習了日後我們經常在社會行動現場使用的錄像隊及通訊平台。這個錄像隊除了是紀錄也是參與,在組成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紀錄所為何事]的討論。當年亦因這些紀錄,剪輯成了<沉重而絢爛的十二月:紀反世貿人民抗爭>一片。
當年是廿多年來香港人第一次經驗大型的衝擊性社會行動,行動上的進取性和地理上分佈廣泛性都高於香港一般的行動,故錄像隊必須分小隊,雖分散各地但卻隨時需要互相支援,因此便須依靠通訊平台形成一個支援網絡。這個做法亦隨當年小隊成員往後分別參與了不同行動,而傳播出去。雖然錄像隊和通訊平台主要是影行者學習使用了,但行動者之間互助、互通消息、闢謠的通訊平台,也是現在於很多群體之間有所實踐的。
三)現場民間急救隊
2005年,當時香港仍未出現過如此大型的進取性社會行動,故根本沒有急救隊的想像。八樓朋友當年亦是從外地經驗學習到要組成急救隊去支援行動者。這是又一個抗爭位置多元化的嘗試。雖然影行者的成員當年並未有參與過這個救傷隊,但仍旁觀救傷隊除了講救傷技術,更會討論如何作為抗爭成員之一的急救隊,與一般的急救隊有何不同。
2005年後,我們在抗爭現場拍攝期間亦目睹八樓朋友在其他抗爭場合出動急救隊,似乎,這個做法亦慢慢為其他人所接納和發展。
(待續)
影行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