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宣傳

《種.無限》
市集 X 放映
日期: 2021年6月20日 (日)
地址:錦田匯動青年館 (錦田錦上路公路119A,大江埔巴士站旁)
初到錦田的我們,遊走於鄉村與社區之間,慢慢接觸到錦田不同族群,發現有活力的生活文化,常見於大家的日常生活,甚至與種植都息息相關,而種植的過程亦能體現了重視自主、靈活的生活態度。
但錦田不同族群互相交流與認識的空間不多,我們希望活動像種子一樣埋在錦田,使互動慢慢發生,為不同族群帶來鄉村多元化土地連結的想像。
活動內容:https://fb.me/e/3QB8kIsmO
「種.無限」放映活動詳情:
日期:2021年6月20日 (日)
時間:下午3-5時
地點:錦田匯動青年館 (錦田錦上路公路119A,大江埔巴士站旁)
放映鄉村紀錄片,影片設中英文字幕;
映後設尼泊爾朋友種植及鄉村生活經驗,在場有中、英、烏都語及尼泊爾語翻譯員
「種.市集」
日期:2021年6月20日 (日)
時間:下午2-6時
地點:錦田匯動青年館 (錦田錦上路公路119A,大江埔巴士站旁)
市集內容:鄉村展覽、南亞姨姨食物檔、盆栽分享、 free故事書檔、藍曬手工檔等
活動聯絡人:蔡小姐 69233446
#這個月,諗藝術…

1) 影片|八方識字閣—烏都語及旁遮普語(二) octagon language corner—Urdu and Punjabi(2) 我們找來九龍城重建區內的巴基斯坦街坊,salia和romy,教大家如何與巴基斯坦街坊交流。巴基斯坦朋友不止講烏都語,也會旁遮普語;兩種語言在應用時有相同亦有相異,卻不妨礙溝通,大家都能互相明白。 we invite our pakistani friends living in the kowloon city urban renewal area, salia and romy, to teach us how to talk with pakistani friends. they speak and can understand both urdu and punjabi, just like many of our pakistani friends do.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in daily conversations, yet these does not affect the communication. ======== 烏都語及旁遮普語教學 urdu and punjabi teacher:salia、romy 拍攝 filming:怡、偉、tnt 剪接 editing:怡、偉 小劇場劇本框架 script framework:怡 小劇場創作演員 creative acting:binar、偉 鳴謝 thanks to:salia、romy、九龍城重建關注組 kowloon city urban redevelopment concern group 製作 production:影行者 v-artivist 媒體伙伴:草根‧行動‧媒體 grassmediaction 2 )(不像在)後巷裏的雲吞麵檔/舊區N種生活系列 ![]() 轉自:九龍城重建關注組 想起後巷,應該不少人會想起黑暗、骯臟、危險。但是,從九龍城街坊李婆婆口中,我們了解到後巷可以是有條理、充滿生氣、為人們帶來滿足感的空間。李婆婆是九龍城啟德道的租戶,認識她是因為她兒子唐生是關注組的活躍成員,不時會講起自己居於城寨時,以及小時候常常要在檔口幫忙包雲吞的生活片段。有次開會,李婆婆在會後興奮地拿出手機,左按右按,搜尋一張舊照,原來是她與周潤發的合照。「周潤發成日來我地檔口食雲吞麵架!」看到她如此自豪的表情,不禁讓我們想聽更多關於他/她們雲吞麵檔的故事。全文:https://bit.ly/3fPaOOe |
#這個月,諗社會…
![]() |
女工口述史系列[6]多少不平事 都付歌聲中 #03 轉載:草根行動媒體 在酒樓工作絕非舒服事,而且容易出現工傷,加上貝貝年紀漸長,酒樓的工作對她來說越來越吃力,只好轉工。她四十多歲才正式來香港生活,一直都從事飲食行業,讀者們可以想像到她找工作的選擇不多,打開報紙,長期登招聘廣告的工種,總是有老人院聘請煮飯的工友。當時已經58歲的貝貝以為這工作應該可以應付,畢竟自己是三子女之母,煮飯這種事不比酒樓捧餐辛苦吧。於是,貝貝以每月$6000薪酬,每天工作10小時。 全文: https://bit.ly/3wt6vPs 女工口述史系列:https://bit.ly/3hYQw7N |
![]() |
【寮屋–市區草根的另一選擇】 #02九東街坊牛池灣村初探吹水誌 轉載:草根.行動.媒體 小記本身是自小居於九龍東基層公屋街坊,自小在牛池灣鄉的大牌匾後飲飲食食,母親亦喜愛在此買菜,皆因價廉物美適合草根階層,只是很少探尋到村裡,因始終是住宅區。知道政府將強拆九龍三村,內心不知該作何感想,故特別去牛池灣村,了解一下村民是怎樣想。在牛池灣西村內臨近彩坪浸信會旁的空地邊上,記者遇上了汪先生一家和程婆婆。 全文:https://bit.ly/3vp8vbw |
發表迴響